科技革命 – 新世界秩序

 4638
 65

人類經歷了三次工業革命,雖然每次都預告人類將會飯碗不保,但最後都能衍生新工種來解決就業問題,那就代表今次又能順利過渡嗎?

科技革命 – 新世界秩序

第一次工業革命發生於1760年的英格蘭中部,James Watt 改良了蒸汽機的結構及用途,取代以人力、畜力、風力及水力的生產方式,而人類亦開始學習使用機器,使產能大增。第二次工業革命始於1870年,電燈及無線電改變了人類的生活習慣,並進入了全新的通訊領域;而石油的應用及內燃機的發明,亦改善了人們的生活質素。隨着教育程度的提升,開始以工作性質分為白領及藍領,並衍生出中產階級。第三次工業革命於二戰後開始,大量的軍用技術流入民間,加上半導體技術、電腦、網際網路及核能應用,造就了一批足可影響全球經濟的科技巨頭,同時亦衍生大量新創的職位。

經常可以聽到一句話:「歷史不斷重演」。很多時,人們都會把歷史變成經驗,繼而對未來作出預測,認為過去及將來必定是無限輪迴,重蹈又重複。正如消費者有一段時被壓抑了消費慾望之後,根據過往經驗會出現 Retaliatory Consumption,所以就有人認為疫情過後就必定會出現報復式消費一樣,這個把歷史過程看成絕對經驗而忽略內在條件的判斷,結果當然是錯,因為之前的歷史重演,只是未達到一個足以改變的要求而已,歷史從來不會簡單地重複的。

科技革命 – 新世界秩序

美國 SingularityNET 創辦人兼人工智能權威 Ben Goertzel 表示,團隊正積極研究 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 (AGI) 的可行性,使這顆人造腦袋不單只擁有知識、智慧與理性,還具備創造、認知、意識、感性及自覺等;一旦研究成功,人類的生活模式隨時會出現翻天覆地的改變。

工作上,智能機械人或者暫時未必可以徹底取代人類,但取代近80%的工作崗位還是有可能的,問題是,新的工作崗位能消化這支空前的失業大軍嗎?看來比較困難,因為今次不再是一隻只會按程式工作的機械臂,而是一個具備獨立思考能力,可以應付不同事情的智能機械人。假如新職位不能解決就業問題,傳統的經濟結構就會崩潰,因為失業率高企必然會影響消費,沒有消費力的社會,資本家亦難以生存。於是有經濟學家提出以 Universal Basic Income 來維持經濟運作,即全民在毋須任何條件之下,由政府定期定額發放能滿足基本生活的金錢。

科技革命 – 新世界秩序

假如有一天,智能機械人的工作範圍能夠涵蓋至拯溺與救災,所有衣食住行已進入全自動運作,自行搜集數據、分析、設計、生產、維修及分配,那莫說打工仔,就連資本家都不再需要。屆時 Gini Coefficient 不再適用,不會再出現周期性的 Minsky Moment,Phillips Curve 已沒有參考價值,再不用擔心通脹通縮滯脹的問題,因為我們已不再需要舊有的金融貨幣股票來支撐經濟;機械人由政府配給,不用再供樓,不用看老闆臉色,生活完全由自己話事,這可能就是人類夢寐以求的生活方式,不過在這之前,人類可能需要熬過一段跟AI角力的艱辛日子。(完)

科技革命 – 即將帶來大規模失業?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