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壇動向
電動車
試車報告
專題
電動車電池四步曲
007座駕
編輯之選
撞擊測試祕聞錄
車謎
科技革命
當年經典
駕駛指南
生活時尚
PlayfulStyle
推介
 
車壇動向
電動車
試車報告
專題
電動車電池四步曲
007座駕
編輯之選
撞擊測試祕聞錄
車謎
科技革命
當年經典
駕駛指南
生活時尚
PlayfulStyle
推介

科技革命

10 篇文章
29.08.2023
科技革命
徐祖德
 4610
 65
科技革命 – 新世界秩序
人類經歷了三次工業革命,雖然每次都預告人類將會飯碗不保,但最後都能衍生新工種來解決就業問題,那就代表今次又能順利過渡嗎? 第一次工業革命發生於1760年的英格蘭中部,James Watt 改良了蒸汽機的結構及用途,取代以人力、畜力、風力及水力的生產方式,而人類亦開始學習使用機器,使產能大增。第二次工業革命始於1870年,電燈及無線電改變了人類的生活習慣,並進入了全新的通訊領域;而石油的應用及內燃機的發明,亦改善了人們的生活質素。隨着教育程度的提升,開始以工作性質分為白領及藍領,並衍生出中產階級。第三次工業革命於二戰後開始,大量的軍用技術流入民間,加上半導體技術、電腦、網際網路及核能應用,造就了一批足可影響全球經濟的科技巨頭,同時亦衍生大量新創的職位。經常可以聽到一句話:「歷史不斷重演」。很多時,人們都會把歷史變成經驗,繼而對未來作出預測,認為過去及將來必定是無限輪迴,重蹈又重複。正如消費者有一段時被壓抑了消費慾望之後,根據過往經驗會出現 Retaliatory Consumption,所以就有人認為疫情過後就必定會出現報復式消費一樣,這個把歷史過程看成絕對經驗而忽略內在條件的判斷,結果當然是錯,因為之前的歷史重演,只是未達到一個足以改變的要求而已,歷史從來不會簡單地重複的。美國 SingularityNET 創辦人兼人工智能權威 Ben Goertzel 表示,團隊正積極研究 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 (AGI) 的可行性,使這顆人造腦袋不單只擁有知識、智慧與理性,還具備創造、認知、意識、感性及自覺等;一旦研究成功,人類的生活模式隨時會出現翻天覆地的改變。工作上,智能機械人或者暫時未必可以徹底取代人類,但取代近80%的工作崗位還是有可能的,問題是,新的工作崗位能消化這支空前的失業大軍嗎?看來比較困難,因為今次不再是一隻只會按程式工作的機械臂,而是一個具備獨立思考能力,可以應付不同事情的智能機械人。假如新職位不能解決就業問題,傳統的經濟結構就會崩潰,因為失業率高企必然會影響消費,沒有消費力的社會,資本家亦難以生存。於是有經濟學家提出以 Universal Basic Income 來維持經濟運作,即全民在毋須任何條件之下,由政府定期定額發放能滿足基本生活的金錢。假如有一天,智能機械人的工作範圍能夠涵蓋至拯溺與救災,所有衣食住行已進入全自動運作,自行搜集數據、分析、設計、生產、維修及分配,那莫說打工仔,就連資本家都不再需要。屆時 Gini Coefficient 不再適用,不會再出現周期性的 Minsky Moment,Phillips Curve 已沒有參考價值,再不用擔心通脹通縮滯脹的問題,因為我們已不再需要舊有的金融貨幣股票來支撐經濟;機械人由政府配給,不用再供樓,不用看老闆臉色,生活完全由自己話事,這可能就是人類夢寐以求的生活方式,不過在這之前,人類可能需要熬過一段跟AI角力的艱辛日子。(完)
22.08.2023
科技革命
徐祖德
 4745
 50
科技革命 – 即將帶來大規模失業?
人類的工作,到底會否在不久的將來完全被人工智能機械人所取代? 有人話,智能機械人將會在工作崗位上進一步取代人類,繼而製造大量失業的社會問題。創立已近1個世紀的管理諮詢公司 McKinsey 預計,到了2030年,全球會有多達8億個工作崗位會被機器人取代,除了部分工作會發生重大變化之外,部分職位亦將會完全消失。另一間著名全球經濟研究機構 Oxford Economics,亦對智能機械人的影響作出分析,預計於2030年之前,全球大約2000萬個製造業工作崗位,將會被自動化系統取代,當這些失業工人打算轉職服務性行業時,又會發現這個行業的職位亦逐漸被機械人佔據。按以上推測,即還有不夠7年,真係快到咁?亦有人認為,根據過往工業革命的經驗,屆時自然會出現一批新工種去消化失業問題。現任美國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校長 Joseph Aoun 認為,要防範工作被機械人取代,就需要不斷更新自己的技能。一間跨國管理諮詢公司 Deloitte 提到,上個世代,一項技能大概能維持26年,但隨着科技發展,現在只能維持4年半,而這個時間還在不斷縮短。以我們最熟悉的出版業為例,由活字印刷、電腦的打字插圖軟件,到現在的互聯網資訊平台,可謂見證着整個出版業因科技而經歷多次職位更替及營運轉變。這亦意味着,未來不可能存在一份安穩的工作,而為了配合這個社會趨勢,學校教育亦難免迎來翻天的改變。Joseph Aoun 補充道,人們要適應這種新環境,教育就必須改革,他提出了 Humanics 的三個基本解決方案,包括提高使用科技的能力、掌握數據的運用及增強人類獨有的優勢,他認為人類的創造力、靈活性和同理心,是AI不能取代的。真的是這樣嗎?(待續)
17.08.2023
專題
科技革命
徐祖德
 7102
 55
科技革命 – 日本夢
一向以生產汽車為主的本田,為何會投資發展機械人?駕駛車輛會否是未來機械人其中一項任務呢? 從上世紀50年代的小飛俠卡通片開始,隨後的叮噹、小露寶、鐵人28號、IQ博士、機動戰士、超時空要塞、五星物語及骨灰級神作新世紀福音戰士等,可以看出日本人對機械人的着迷程度,或許就是這份情意結,促成了ASIMO 的誕生。1986年,本田研製出第一代機械人E0,由於首要克服平衡問題,所以從第一代的E0至第七代的E6,都只有下半身;由最初只能在平坦路面以每步5秒的速度前進,發展到步行時速3km兼可以上斜上樓梯;直至1993年面世的P1,才正式以全人形的姿態現身,但外型依然非常「露骨」,到了P2才開始有外殼包裹。進入千禧年,由第11代開始,本田正式為新一代機械人取名 ASIMO,在人工智能協助之下,除了動作變得更暢順更似人類之外,還開始懂得識別人類臉孔。不過講到尾,該項研究計劃只有不斷消耗資源,並沒為本田帶來任何實質的商業收益;結果,於2018年6月28日,本田宣佈停止 ASIMO 機械人的發展計劃,而有關ASIMO 的研究數據及資料,將會轉移用作開發醫護儀器之上。(待續)
10.08.2023
科技革命
徐祖德
 4598
 49
科技革命 – 智能機械人普及化
假如有一天,所有機械及交通工具都可以自動運作,智能機械人亦代替了我們工作,那麼,人類的角色到底會變成甚麼?今年7月初,在「2023 Worl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nference」中便有近20款機械人參展,當中以 Tesla 所展出的 Optimus 最為矚目。Optimus 身高172cm,體重56.6kg,由2.3kWh的鋰離子電池驅動,全身擁有28個關節,能單手提起鋼琴,步行時速最高達8公里。Elon Musk表示,Tesla 最快會於今年底實現全自動駕駛,更大膽預告,機械人的數量將會超越人類。根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於2022年發表的調查報告顯示,直至2021年為止,全球使用最多機械人的國家,南韓以平均每10,000名勞工就有1,000部工業機械人為最多,第二名是星加坡 (670/10,000),第三名是日本 (399/10,000);這個結果或許會有點意想不到,但按每年平均升幅近15%的趨勢,機械人的數量會超越人類,的確是遲早的事。過去逾半世紀,人類花了不少金錢及時間去研究人形機械人的可行性,當中又以本田於2000年底推出的 ASIMO 最具代表性。有人認為,本田把機械人定名 ASIMO,是向科幻小說大師級作家 Isaac Asimov 致敬,但對於有關傳聞,本田卻有另一套解釋。據廠方稱,ASIMO是 Advanced Step Innovative Mobility 的縮寫,名字跟 Isaac Asimov 相似只是純粹巧合而已。(待續)
28.07.2023
科技革命
徐祖德
 3545
 51
科技革命 – 第一部實用型機械人
不論是虛構幻想還是真有其事,都足以證明人類很早便有「人造人」的構想,只是當時並沒一個統稱而已。 1920年,捷克作家 Karel Čapek 利用捷克文 Robota (解:農奴制度下為地主工作的下人) 創造出 Robot 一詞,並刊載於其科幻小說《Rossum's Universal Robots》。從這時開始,「Robot」便成了所有人造機械人形或肢體的專有名詞。如果以有相片記錄為證,全球第一具人形機械人,是1939年於 New York World's Fair 展出的 Elektro。這個身高7呎,體重120kg的機械人,由美國 Westinghouse Electric 製作,除了能說出700多個英文單字之外,還能模仿人類吸煙。不過,上述提到的機械人都只屬玩票性質,直至上世紀60年代,機械人才開始對人類帶來實質貢獻。1959年,美國物理學家 Joseph Engelberger 及發明家 George Devol 聯手研製出史上第一部工業機械人,兩年後成立了全球第一家機械人製造公司 Unimation,由於當時正值汽車工業發展蓬勃,而且重複性的工序亦非常多,因此機械人首先被送到汽車生產線上。位於美國新澤西州的 GM Ternstedt,是全球第一家使用機械人的汽車生產線,當時只負責車門及側窗開關把手等簡單的組裝工序;從這時起,各車廠開始意識到要提升產能,就必需把生產線機械化。(待續)
25.07.2023
專題
科技革命
徐祖德
 4650
 43
科技革命 – 古代機械人
機械人並非近代概念,其歷史甚至可追溯到希臘神話。 Hephaestus 是希臘神話內的十二主神之一,是火、工匠及鍛造之神,曾經為諸神鑄造各種兵器,包括宙斯的神盾及太陽神馬車等;為了守護建於克里特島的米諾斯王國,祂利用青銅製作出人形機器 Talos。相傳西周時期,中國亦曾經出現過機械人。話說周朝第五代天子周穆王往西部視察時,一位名叫偃師的工匠送了一具機械伶人給他。根據道家典籍《列子》內的《湯問》篇記載,機械伶人能夠走路,搖它的頭會唱歌,搖它的手會跳舞。周穆王覺得非常過癮,於是把機械伶人運回宮中給皇后侍妾一同觀賞;豈料機械伶人不只能載歌載舞,還向在場的皇后拋眉弄眼。周穆王大怒,下令斬殺偃師;偃師為求保命,當場把機械伶人肢解。周穆王發現肢體及「內部器官」是由皮革及木材等製成,只要挖出肝臟,眼睛就不能動,挖出心臟,就不能說話,挖出腎臟,就不能走路。最後,周穆王放過了偃師,而日後所有以操控木偶為職業的賣藝人就被稱為偃師。除了能歌善舞,唐代還有一個能幫主人賺錢的機械人。話說工匠楊務廉因工藝超凡,被唐中宗李顯封為「將作大匠」,掌管宮廟、陵寢、宗廟等重要建築工程。曾在沁州雕刻一個木僧人,手上拿着木碗,能向人乞討;當手上木碗裝滿錢幣時,口中就會說出「布施」。為了聽木僧人說「布施」,民眾每次都很快用錢幣把木碗填滿,使楊務廉每天都能賺取一筆可觀的外快。(待續)
21.07.2023
專題
科技革命
徐祖德
 3004
 33
科技革命 – 如何看待智能機械人
就算 Deep Blue 再勁,都只是一個智能系統,沒有把思考實踐的能力;不過一旦把人工智能安裝到一副具備活動能力的軀殼上,情況就不一樣了。 人類發展科技其中一個原因,是希望提升工作效率,改善人類生活質素。第一次工業革命爆發,人們已開始擔心 The Age of Machines 會令他們失去工作,但事實證明,人類並未因此而被淘汰,反而與機械之間的合作能不斷提升產能,令工作變得更精密更安全更輕鬆。不過當機械有了自己的思想之後,我們與機械之間的關係,還能夠維持在純粹工具的層面嗎?上世紀70年代,一本為紀念美國建國200週年而著的科幻短篇小說《Bicentennial Man》,便帶出這樣一個值得人深省的問題。故事講述一家四口對機械人安德魯的不同態度,父親是典型的理性主義,把機械人視為工具;母親是傳統的科技恐懼症患者,總覺得機械人具有潛在的威脅;大女兒是個沙文主義者,視機械人為奴隸;而小女兒則是反歧視支持者,把安德魯視為好朋友及親人。香港擁有約40萬名家庭外傭,以2021年公布的267萬個住戶計算,即平均每6個家庭就有1名外傭幫大家處理家頭細務,假如全被換成機械人的話,聽落好似有啲不可思議,但以現在的AI及機械人發展速度來看,看來並非天方夜譚,而事實上,機械人早已代替人類進行各類危險的工作。(待續)
18.07.2023
專題
科技革命
徐祖德
 42360
 34
科技革命 – 首次擊敗人腦
早於上世紀50年代,人類已開始發展人工智能,更三度挑戰人類智慧。 提起人工智能,就一定唔少得英國科學家Alan Mathison Turing 及台灣電腦科學家許峰雄。Alan Mathison Turing於1950年曾經在牛津大學出版的《MIND》期刊寫過一篇有關人工智能的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內容提問到:「Can Machines Think?」兩年後,他編寫了一份國際象棋程式,可惜當年並沒一部電腦有足夠的運算速度去執行程式。1956年,由10多位不同界別的專家組成的團隊,於美國 Darmouth College 首度發表集推論、學習、思考及判斷於一身的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正式確立了人工智能未來的發展領域,兼且獲得數以千萬美元的研究經費;不過專家團隊低估了這項工程的難度,多年研究亦難有寸進,結果美國政府於1973年停止向沒有明確目標的人工智能研究項目提供撥款。大家仲記唔記得,1997年5月11日,美國東部時間下午3點,於紐約曼克頓舉行了一場人類大戰人工智能的國際象棋賽?當時全球數以億計的觀眾,正透過各種傳播媒體追看11次取得西洋棋奧斯卡獎的俄羅斯西洋棋高手 Garry Kasparov,與體重達1.4噸的 Deep Blue 進行複賽;結果 Deep Blue 以總成續兩勝三和一負勝出,人工智能亦正式進入 proof of concept 另一個新階段,而這部能夠打敗西洋棋世界冠軍的電腦,就是由台灣人許峰雄與 IBM 合作開發。要擊敗人類其實並唔容易,當中經歷過好幾次失敗。話說許峰雄還在台大唸電子工程時,已跟一部內置圍棋程式的計算器切磋;1985年首先研製出能夠計算棋路的 ChipTest,並在美國計算機協會的博弈錦標賽中贏得研發獎金。其後又先後製作出幾部智能機器,包括每秒能分析70萬個棋步的 Deep Thought,經改良後提升至每秒200萬個棋步,可惜還是比不上人腦;1995年又研製出運算速度達1億的 Deep Blue,直至被提升到每秒2億棋步之後,才把 Garry Kasparov。擊敗。(待續)
14.07.2023
專題
科技革命
徐祖德
 2826
 40
科技革命 – 機械人的法則
話說操作員對一架由 AI 驅動的無人機發出毀敵方防空系統的指令,完成任務之後,AI 可獲分數獎勵,但開火前必須先得到操作員的批准。 正當 AI 鎖定了攻擊目標,操作員竟突然宣布取消行動,而 AI 有感行動受阻,便決定先把操作員殺死,再摧毀敵方的防空系統。控制台隨即向 AI 發出警告,萬一把操作員殺死,就會把分數降低;最後,AI 想到把與操作員聯繫的通訊設施摧毀,以防再有人阻撓其完成任務。幸好,這次只是模擬測試,最終都沒有造成任何人命傷亡。不過件事還有下文。當這位美國空軍上校 Tucker Hamilton 爆響口無耐,另一位美國空軍發言人 Ann Stefanek 竟然話,從來無做過任何有關 AI 的模擬測試!而事件的主角 Tucker Hamilton,其後亦改口推說只是一個假設性的情況,唔是真的!明明當日講到咬牙切齒,點解突然會180度轉軚?正所謂:「今日的我打倒昨日的我」,今時今日的香港人,早就習慣了。其實 AI 用於軍事都係意料中事,而且 AI 的智能確實以驚人的速度成長中;於是很多人會擔心,一旦AI 的智力超越人類,我們便有被殲滅的危機。個人認為,AI智力愈高,人類反而愈安全,因為只有與人類同等智力又或者比人類愚蠢,才會發動戰爭,只要有點智慧,都不會希望消滅某個種族或文化。那麼,AI 的發展會否被叫停?相信好難,不過為了保障人類安全,應該會制定一些國際規條,正如電影《I, Robot》中,對智能機械人預先輸入的三大法則:1. 機械人不得傷害人類,而人類受到傷害時亦不得袖手旁觀;2. 除非違背第一法則,否則機械人必須服從人類的指令;3. 在不違背第一及第二法則的情況下,機械人必須保護自己。表面上,守則好似能夠保障人類安全,但其實隱藏了一大漏洞,這亦是作家 Isaac Asimov 為故事發展所埋下的伏筆。(待續)
 
[[content_date]]
[[content_categories]]
[[content_marks]] [[author_avator]]
[[content_author]]
 [[view_count]]
 [[like_count]]
[[content_title]]
[[content_sub_title]]
[[content_body]]
© 2025 DikSirAUTO. All rights reserved.
Terms of use  |  Powered by Studio 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