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新車首次登記稅的惡果
 2038
 0
財政預算案倡議加新車首次登記稅,一加就是15%,據說目的不是為了增加稅收,而是為了遏止汽車增長,因為去年新車出現明顯增長,為數達41,000輛之高,所以要以加稅來減慢增長,以免出現塞車。
不過根據香港汽車商會的新車銷售數字,其實2010年新車銷量只是約有30,000輛,估計多出來的11,000輛,應該是市場稱為平衡進口商銷售俗稱水貨的數字。此外,去年本港市場也出現了一個特別現象,就是平衡進口商在香港購買一些熱門歐洲車,然後轉售到東南亞。這批新車雖然是香港出車,不過並沒有留港使用,若果計算為加稅的考慮,對香港用家未免不公平。 報廢的舊車數量也應納入統計 政府要維持汽車保有量在合理水平,其實應該將每年報銷作廢的舊車數量也納入統計,舉例去年新增41,000架新車,而報廢舊車有5,000架的話,實際增長只是36,000架。在另一方面,為了改善空氣,政府也應該鼓勵車主報廢舊車才換新車,這樣就可確保新車增長在可接受水平,而不是一刀切的採用加稅作為阻嚇手段。 增加首次登記稅來壓抑汽車增長始於八十年代初,當時香港經濟起飛,汽車增幅強勁,新市鎮公路建設追不上汽車的增幅,地鐵仍未投入服務,為了迅速解決嚴重塞車問題,政府曾大幅增加100%首次登記稅來遏止新車增長,結果新車銷量立即大跌超過五成,而且下跌的新車銷量一直要到九十年代初才逐漸回升至每年三萬餘架的水平。
過海隧道使用率不均才是塞車元凶 道路塞車,過多的汽車當然是原因之一。不過近年香港道路網絡建設完善,加上地鐵覆蓋範圍愈來愈廣,除了在上下班高峰時間會出現車多緩慢情形,塞車只會在中環至銅鑼灣海隧入口附近出現。究其原因,其實是三條過海隧道使用率不均所致。原因是西隧費用不合理的高,而東隧則始終偏於一隅,而且收費也比佔有最方便地利的紅隧高,等於是迫大多數駕駛人都採用收費最低紅隧,不引起塞車才怪。 不要將塞車責任推卸到有車階級 香港已沒有了工業,汽車銷售業可說是少數仍可提供大量就業機會的行業,政府遏抑新車增長的同時,也要小心考慮對行業從業員生計的影響,否則就永遠只會好心做壞事,減了塞車,而同時提高失業率。 目前引起塞車的元凶,其實是過海隧道使用率不平均所致。政府不針對問題癥結作出改善,例如回購東西二隧,將收費調至合理水平,反而妄自將塞車責任推卸到有車階級,不招來民怨才怪。
將渡輪轉型為維港遊熱點

 上一篇

低碳生活抗衡核能發電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