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擊測試祕聞錄 ─ 活人測試

 3524
 36

如果車廂內的駕乘人,在發生交通意外時未能把身體固定在座椅上,就算僥倖未被拋出車外,強大的震盪力隨時對駕乘人的腦部造成嚴重傷害。

縱然早在50年代時期,部分車廠已懂得利用假人來進行撞擊測試,但由於沒有接駁任何感應器的關係,研究人員只能從假人的「表面傷勢」來判斷受傷的程度,結果這種極不準確的測試,很快就被車廠放棄了;而對於當年的科技來說,要測量交通意外後對人類腦部的影響,確實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任務。

然而面對接踵而來的受傷報告及投訴,汽車生產商自然不能坐視不理。位於美國底特律的Wayne State University,一班研究人員決定開始研究人類頭顱骨與腦部細胞經撞擊後的受傷情況,於是利用了人類的屍體作為實驗對象。起初,他們把屍體放在棄置的電梯上測試,經過多次的重覆性實驗,研究員發現人類的頭部最多能夠承受相當於1噸半的壓力而不受損,但條件是不能受壓超過3,000分之1秒。

有了這些基本數據之後,研究小組開始利用「活人」來作更深入的實驗。志願者被安排乘坐一副能加速至時速900多公里的機器上,並在數秒內突然停頓下來;結果所有參加者在頭部沒有受到碰撞的情況下,腦部能完全承受這種急速搖晃。於是,研究小組逐漸建立了大腦對外力震動可承受力的完整曲線圖,顯示了在多長時間內多大的力量能夠對大腦構成傷害。倘若頭部所受的衝擊力在曲線之下,那麼車禍就不會對腦部構成損害,而這些數據就成了汽車生產商在設計車架緩衝區時的最佳參考資料。

撞擊測試祕聞錄 ─ 活人測試
「假人」早於1948年便在美國問世,由Sierra公司專為美軍而製造,主要用作研究戰機逃生彈射座椅的實驗,其後個別汽車製造商亦開始自製簡陋的假人作撞擊測試用途。直至70年代,美國通用汽車成功研製出配上多種感應器的假人之後,才開始被汽車生廠商廣泛使用。



諷刺的是,製造一輛能減少意外損傷的汽車,並不等於在銷量上會帶來一定的保證。所有工程師都知道,安全與性能經常都出現衝突的情況,當汽車的性能愈高,安全設備就需要作加倍升級;但無奈安全系統的進程總是追不上性能提升,而且幾乎所有消費者的注意力都會集中在比較汽車的舒適、設計、設備及性能,因此「安全系統」可算是吃力不討好的一項發展項目。(待續)

撞擊測試祕聞錄 ─ 屍體實驗

 上一篇

撞擊測試祕聞錄 ─ 交通意外調查員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