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擊測試祕聞錄 ─ 交通意外調查員

 1651
 35

當路面發生交通意外後,我們都知道必須經過警方及調查人員檢察完畢,才能清理事發現場,但在60年代之前因為缺乏這方面的專業人員,因而浪費了這些可以改善汽車安全系統的數據。

一位在汽車安全設備領域上有極大貢獻的Larry Patrick博士說:「我年少時第一輛接觸的汽車是福特Model T,這時我已經注意到駕駛席是一個危機四伏的地方,首先是儀表板位置非常硬,尤其是軚盤,萬一發生交通意外,衝力就會把駕駛人的上身推前,令軚盤壓向駕駛人的胸骨,而頭部則會撞向擋風玻璃;由於玻璃沒有經過特別加工,爆破後就會變成一塊塊如刀片一樣鋒利的碎片直衝向駕駛人的面部及頸部位置,為駕駛人帶來致命一擊。」

縱然Larry Patrick在上世紀30年代已利用層壓式技術製造了安全擋風玻璃,但由於引擎馬力不斷提升,結果還是擋不了接二連三的致命交通意外,死亡人數不斷以倍數飆升。以這個不平衡的發展速度來看,到底人們如何能夠在車禍中倖存過來呢?這個問題到了50年代仍然沒有多大的進展,而因交通意外引致死亡的人數已累積超過500萬!

在60年代之前,對於完全缺乏調查訓練的執勤人員來說,就只會為事發地點馬上進行清理,而這種對意外數據的忽略,或多或少亦對汽車安全系統的發展步伐構成一定程度的影響;所以自從「交通意外調查員」的出現之後,汽車工程師對於安全裝備的技術便開始有了革命性的進化。

撞擊測試祕聞錄 ─ 交通意外調查員

1961年10月,美國一位病理學家親眼目睹一宗交通意外的發生,本來打算上前拯救傷者,但當他跑到肇事車輛的駕駛席旁時,發現司機已經奄奄一息。在等待救護人員及警察到來的時候,他發現肇事駕駛人受強大的衝力影響,使整個上身壓向前而把軚盤輪殼壓爆,碎片及軚盤更直插入傷者的胸膛造成胸骨爆裂;很明顯,這是因為駕駛人沒有任何能力抵抗撞擊時所造成的強大衝力,如果車廠能夠在座椅上加裝一套能固定坐姿的設備,或許能減少意外時對駕駛人的傷害。(待續)

撞擊測試祕聞錄 ─ 活人測試

 上一篇

撞擊測試祕聞錄 ─ 頭號殺手

下一篇